历史传承
老黄县,新龙口,底蕴深厚的商业文明成为这片土地深耕“山东手造”的文化沃土。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批匠心铸魂的手工艺人,将老手艺赋能“洋”乐器,他们不再只是来样加工的普通匠人,而是让它们成为撬动产业、造福百姓、叫响品牌的山东“名片”。
龙口市东莱街道大李家村67岁的李增超老人便是这样一位特殊的“老匠人”。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亲手打造的一把萨克斯被作为外交国礼,这成就了龙口作为中国“萨克斯摇篮”的高光时刻。
“这是最令我骄傲的一件事儿,那把萨克斯让龙口管乐器一鸣惊人,登上行业之巅。”回想起当年打造这把经典名器的情形,李增超仍然心潮澎湃。
龙口的乐器从此为西洋乐器“中国制造”赢得了声誉,大李家村被誉为龙口管乐器生产企业的“孵化器”,为龙口文化产业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李家村有个铜火锅生产厂,30岁出头的李增超在这做技术工人。1987年,北京管乐器厂在大李家村设立分厂,火锅厂转营管乐器,李增超也跟着玩起了跨界,学做萨克斯。
当时,北京管乐器厂生产的“星海”牌乐器全国知名,大李家村的这个分厂也是可以批量生产萨克斯的少数厂家之一。
“为外交部做国礼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身上。”李增超说。
从大喇叭口到小螺丝帽,一个萨克斯管要用到900多个零部件,机器生产之外,需要手工组装50多个零部件,但手工环节保证了萨克斯的音准、音色、音键机械联动灵敏性等,几乎是核心所在,对技艺的要求极高。
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李增超带领团队制造的萨克斯通过乐器行业及军乐团管乐专家的鉴定,产品的音准、音色、音键机械联动灵敏性能等都被高度认可。
基于乡土社会独特的地缘关系,包括李增超在内较早掌握技艺的工匠们,结合自身的特点及经验总结,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乐器生产技艺在这个小村落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传承,“手造”的技艺正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乡村文化生态的重构。
与其他的“山东手造”相比,管乐器堪称“洋玩意”。但是,正是得益于技艺的地域和代际传承,由此形成的文化生产传统在大李家村落地生根,管乐器的发展镌刻上了山东地域特色,也是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培根铸魂
李增超创办的龙口市东星乐器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及改革创新,在原来的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创新,把胎夹模具变成了机械设备生产,并先后完善生产出11种萨克斯系列产品。
其间,东星乐器以新西兰乐器公司提供的古董C调萨克斯为蓝本,制造出国内第一支C调萨克斯,成为龙口管乐器发展史重要的里程碑。
一方面保持品质、保有特色,另一方面拥抱时代变化,是“山东手造”的品质和魅力所在。
品鉴热线
扫一扫
手机浏览更便捷